你有没有想过,念头到底从哪里来?还有一个问题,你是不是也常常怀疑创元网,修行是不是意味着要把所有的念头都压制下去?今天我们就结合《六祖坛经》聊聊这件事,看完你或许会对“心”和“念头”有全新的理解。
我平时也经常读《六祖坛经》,最近又有了一点体会,想和大家分享。佛法里常讲“心”“本境”“念头”,那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常说“人都有一颗心”,其实心的本质就是能生起念头的地方。你看到什么、听到什么、想到什么,所有念头,都是从心里生出来的。
举个例子:你看到一个漂亮的风景,心里生起喜欢的念头;或者你看到某个人,心里生起反感的念头。这些“喜欢、不喜欢”,都是心所生起的念头。不过佛经里说的这个“心”,姑且叫做“妄心”。
什么是妄心?就是有生有灭、不断起落、被环境牵动的那颗心。它一会儿喜欢,一会儿讨厌,一会儿生气,一会儿又兴奋。可在这个妄心背后,还存在着一个不生不灭、如如不动的东西,那就是我们的“真如本性”。也就是说,自性可以生心,心可以起念。
你知道自己会生起念头,这本身就说明你有心。你能觉察到自己有心,自然也能体会到背后那个不动的真如本性。问题是,很多人在修行时,一味追求“明心见性”,于是拼命压制自己的念头,觉得念头一生起就是错的。但其实这样做,是南辕北辙。
为什么呢?因为念头本身就是自性的功能。就像太阳会发光,月亮会映照,水会往低处流,这是它们天然的特性。你现在却要把念头硬生生压住,等于要让太阳不发光,让水不流动,这怎么可能呢?
人最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有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这些感官功能之后,被它们牵着走。我们能看见、能听见、能嗅到气味、能尝到滋味,也能有触觉和思想,于是就跟着环境转来转去,被万事万物左右。这种状态,在佛学里叫做“浊相”。六祖曾说过“一念迷即是凡夫”创元网,说的就是这个。
但如果你的真如本性能起心动念,却不随着外境流转,那才是真正的“自性”,才是本心。差别其实就这么一点,但修行的核心就在这里:训练自己,不再跟着外境跑。
为什么不能跟着外境跑?因为外境本来就是生灭无常的。它们一会儿有,一会儿又没有,而这一切也都不过是从自性里显现出来的幻象。
这里有一首有名的偈子,说的是“某人有伎俩,能断百思想;对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长。”听上去挺有道理,好像只要把念头都断了,就能开悟。可六祖慧能却立刻反驳:“慧能无伎俩,不断百思想;对境心数起,菩提作么场。”
什么意思呢?慧能说,根本不需要什么“高明的手段”去断念。因为念头本来就是自性的功能,你为什么要去关闭它?如果你去断念,就等于否定了自性原本的作用。
真正的修行,不是让心不动,而是在动的时候不被牵走。比如说,红灯亮了你就停,绿灯亮了你就走,很清楚,很分明。但你不会多生一个念头,比如“这个红灯怎么这么久”“这个绿灯为什么不亮”。当下知道即可,不再执着,这就叫“不作分别想”。
“不作分别想”并不是说你什么都不知道,而是你知道,但不被它拉走。当你不执着时,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不必添油加醋。至于结果,无论好坏,都不是你能完全掌控的。你唯一能把握的,就是此刻做到最好。
到最后你会发现,什么“断思想”“不断思想”,其实都是二法。能与不能、好与坏,也是二法。二法都不是究竟,究竟之处,就是那一念如如不动。
换句话说,修行不是要你变成木头,不起心不动念。而是让你起心动念时,能清清楚楚,分分明明,却不执着,不停留,不被牵着走。
所以,修行的路看似复杂,其实关键就是这一个差别:跟不跟着外境跑。你要是迷了,就成了凡夫;你要是当下分明,却不被牵走,那就是圣贤。
今天就分享到这里,这是我读《六祖坛经》得到的一点小感悟。希望能对你有启发。
如果你觉得这期内容对你有帮助,记得点个赞,关注并分享,让更多朋友也能听到这些智慧。
股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